龙8hk登录一直不觉得上海是一座叛逆者的都市,它懂得生活,而且活色生香,涌动着各种自由的暗流。如果一定要找一种类型的音乐,来和这座被海派的光环造型的城市匹配的话,那一定是爵士乐。
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处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下,一直有着开放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精致的市民生活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晚清的各种报刊与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五方杂处、崇洋时髦的特点,张爱玲的评价极其到位:“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晚清海派小说的鼻祖是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金宇澄的《繁花》是续了海派市民文化叙事的香火。
其实,真正能和爵士对应的是新感觉派小说,穆时英的《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关注娱乐场所——和舞厅,他在《上海的狐步舞》里的名句:“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和早年爵士乐里黑人通过醉生梦死的方式摆脱现世的绝望,是一脉相承的。上个世纪三四年代,“月宫”、“百乐门”、“丽都”、“仙乐”等一大批舞厅应运而生,为舞池里的舞蹈伴奏的爵士乐队起初都是外籍乐师,菲律宾人占了主导地位,如纳尔逊爵士乐队。华人乐手纷纷学艺,在百乐门舞厅表演的中国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杰美金乐队就是承上启下的代表。1954年,上海舞厅全部停业,部分“杰美金”成员和其他华人爵士乐手,凭借专业素养考入上海交响乐团。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成为一道昨日音乐的亮丽风景龙8long8,其中,郑德仁、周万荣和程岳强就来自“杰美金”。90年代,我就采访过他们,他们继续演奏美国大乐队时期的爵士曲风,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记。
舞厅、爵士乐和上海影院放映好莱坞电影,都是娱乐的巅峰造极,鲁迅在上海居住的十年间就看了140多部电影。那个年代的时代曲也烙上了爵士的印迹,如一代流行乐大师陈歌辛、严折西创作的金曲。直到蔡明亮的电影《洞》的配乐出现了大量的葛兰的嗓音,令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美感,因为葛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延长着那种浮华的韵味。还有上海人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沉浸了一个世纪的宿命。
爵士里的浮光掠影,和另一个上海人娄烨在《苏州河》、《兰心大剧院》里的手持晃动感,是一个宗派里的夺命绝技。很久以前,我就说过上海人的口味海派又老派,这不贬义也不褒义,就像这个城市的音乐综艺节目都有一种“百乐门”味道,精致的情调里不乏感。90年代在上海乐迷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小野丽莎、劳拉·费吉这一类抒情动听的。我在东方广播电台担任客座编辑的《蓝调之夜》,起初也是顺应这种听觉习惯,后来老外客户说,多放点查理·派克已降的Bebop(波普爵士乐)和自由爵士吧。但我知道收听率不会高,那些年爵士大师Herbie Hancock和Chick Corea来上海开专场演出,也只能卖掉五六成票。但是,在今天的上海绝无可能了。
90年代中期,一批音乐学院毕业或正在读书的年轻人“离经叛道”,如聂钧、赵可、贺乐、朱蟒、傅天翼、吴越、章啸陆等,他们中除了极少数人依然活跃在爵士的第一线外,有的在如今的音乐学院教授爵士。另外,还有完全靠听磁带自学的田果安,90年代初,我陪他去北京闯荡,他在王府井大街的音乐俱乐部技惊四座,晚上还是学生的谷峰跑到我们借住的地方“偷偷”请教,那个年份,爵士乐在上海还只是重起萌芽的阶段,因为被断过根脉。另一个上海“老克勒”林栋甫很早就开了“Blues&Jazz”酒吧,甚至上过深夜爵士电视节目,品着红酒,徐缓地叙述爵士乐,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只适合醉了。到后来,林先生开始画爵士大师的肖像,我才意识到他全身的血液里灌满了爵士乐。差不多同期,开在复兴西路淮海中路转弯角的“棉花俱乐部”拥有大量老外乐手,这些在国外可能只有二三流的乐手,又一次成为华人乐手赶超的目标,一如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下一个十年,任宇清推动了上海的爵士乐。2003年,在复兴西路上新开的JZ Club渐渐成为爵士乐迷的朝圣地,随着老任坚持做爵士音乐节,终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进取性得到了验证,如今爵士乐的普及程度完全到达了和国际同步的视野。最近,去衡山路老任新的爵士酒吧,发现晚上180元一张的票位都坐满了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很懂行,完全领悟了爵士即兴的魅力。
顾忠山和黄健怡都是国外专业音乐学府学成回国的,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下的乐手都很全面。在黄健怡看来,现在衡量爵士乐手的水准,不仅要看他的现场,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录制唱片。这一代中坚乐手基本都出过唱片,如李晓川龙8long8、陈嘉俊、白天、李世海、肖俊、包骏睿等等,还有女歌手李婕、喜辰晨等。喜辰晨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她做的音乐是爵士和其他音乐的结合,现代、感性而时尚。她对我说,爵士是找到真实的窗口,不同的空气在流动,要抓住它。
一个世纪过去了,爵士乐见证了这样一种流动,真诚而自由,它从被动时态转换为主动时态。上海也越来越多元了,它不需要标签,爵士,终于是这样一种存在,和时间共呼吸。
Heyday Jazz Bar位于泰安路与兴国路的岔路口,与总是很热闹的武康大楼一街之隔,但Heyday四周始终悄无声息,直至走进这道总是为夜晚敞开的街角大门。
Heyday的场地不大,内部由现代设计与金属感装潢交错而成的空间,透过由窗户改造的开方式吧台,勾勒出梧桐区的摩登生活街景。围绕演出台紧凑摆放开来的座位,以一种“本该如此”的方式,将人与人的距离拉得很近,与陌生人碰杯闲聊起来,似乎是难免发生,又乐于遇见的事。
演出开始,Heyday便成为了这个街区衔接平静与热闹的客厅。乐队总能在天衣无缝的配合中完成爵士演奏的,同时又能与观众一同互动营造轻松不羁的氛围。门外是闲逛的情侣,孤独的跑者,遛狗的大爷从眼前走过。现场是上一秒西班牙与蓝调,却能瞬间切换至送给某位客人的《生日快乐》。这就是Heyday迷人的地方,既定的爵士演出中,总会藏着未知的生活惊喜。
如果说“去哪里感受爵士乐”有个标准答案,那JZ CLUB的名字一定榜上有名。作为上海知名度最高的老牌爵士酒吧之一,从汾阳路、巨鹿路再到如今的衡山路,JZ CLUB凝聚着这座城市有关爵士乐的无数回忆。
走进JZ CLUB,红色丝绒、复古酒廊与桌上的水晶灯,令涌动的夜晚热烈与顷刻间袭来,而在此奏响的爵士乐,也要比其他音乐类型更为强烈。JZ CLUB有意模糊舞台与观众席的隔阂,相较“演与听”,更像是彼此的碰撞与沟通。
因此,观众能够听到诸如Snarky Puppy等知名爵士大咖的现场演奏,也能初赏中国爵士新生代极富实验性的民族、宗教性爵士乐。假使你稍加留意周围,总会有架子鼓爱好者在随着鼓点与旋律,模仿着“三连音”的敲击。JZ CLUB的氛围是去层级的,让新人窥探爵士魅力,让熟客陶醉于万般风情。当夜晚的保留节目摇摆舞来袭,此刻无需顾虑,挪开桌椅,总有身着玛丽珍鞋或马家西裤的观众在匆忙喝下一口特调之后,与你一起随着伴奏欢快起舞。
位于福州路60号的House of Blues & Jazz,是由上海演员林栋甫于1995年创办的独立爵士酒吧。这是一家与创始人一样,有着浓厚上海“老克勒”色彩的店,不同于刻意仿制“东方巴黎”时期的光景,这个空间内复古摩登交织的海派腔调仿佛浑然天成。走进的是一个爵士乐老友讲述故事与风月的住宅,略显破旧的墙壁与舞台,倾洒在古典装饰上暗黄的灯光,却充满着灵魂。
林栋甫曾打趣说到:“想当穷光蛋,就去开爵士酒吧。”从营业之初请来领事馆、记者、老师等爵士爱好者上台表演,林栋甫依然让酒吧保持着那股纯粹爵士热爱的底色。这里的主唱和乐队不一定名号响亮,但一首爵士乐,能让观众听到百种饶有趣味的唱法。这里的体验足够浪漫,浪漫到时常遇到客人求婚,浪漫到总是有人在爵士乐中默默流泪。这里的音乐,便是生活本身,自然而然,足够美妙。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总是与奢华和隽永历史浑然一体,穿越酒店一楼,LONG BAR藏匿于此110年之久。“远东第一吧台”、“杜月笙常光顾”,光是旁听流传的都市传说,便能知晓LONG BAR廊吧传奇色彩。
无论走进LONG BAR多少次,根据上海滩往日老照片精心复刻的110英尺长吧台,依旧是目光所及的第一道风景,而后才是深色木制吧台,半弧吊灯与古铜风扇等英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典雅奢华。LONG BAR的细节考究精细到酒杯,一如特调“华尔道夫女王”用的是手工金属铜杯,最大化保留菠萝金酒与烘烤后的西柚的微妙风味。
LONG BAR的爵士乐演出在入夜后不定时举行,经典爵士曲目是这里的氛围“调和剂”。虽无严格的Dresscode,但前来的客人总会下意识穿着类晚礼服与正装,好让着爵士风情与优雅微醺共同“雕琢”的夜晚充满仪式感。在LONG BAR里,关于愉悦与琐碎的闲谈,同一次非正式的商业交流一样稀松平常,爵士乐便与酒精一起,见证着上海繁复的人生百态。
在外滩万国建筑群的中心区域,有着同样具有百年历史,在上海风云岁月中流芳百世的和平饭店。这座悠久建筑的东北角,久负盛名的和平饭店爵士酒吧与外滩的钟声一起,奏响上海的摩登之声。
和平饭店爵士酒吧一直被誉为上海“最有腔调”的地方,流露于眼前的海派木雕屏风,得益于一张张世界各国名人下榻的老照片。当然,每一个欣然到此的客人,都有着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来听老年爵士乐团演奏一曲。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演奏者平均年龄75+,从登台起,便将人拉回了十里洋场的爵士时代,演奏的曲目虽逃不出《夜上海》等为人熟知的沪派名曲,但在乐手们每一次吹响萨克斯、弹动钢琴间,那份承载感热情,在当下显得格外有活力。也是在年初热剧《繁花》的热度下,老年爵士乐团每逢演出,人群遍挤满门廊,为的就是在短暂的爵士韵律中,邂逅一场关于老上海的浮华梦境。
坐落于百年建筑“外滩·中央”美伦大楼顶楼,拥有世界顶尖水准的爵士乐造诣。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是林肯爵士乐除纽约外的唯一一家线下演出空间。从开业至今7年时间,其能够跃至上海艺术文化新地标的关键,便是对爵士乐演奏一以贯之的“专业”。
走进林肯爵士上海中心,简洁精致的空间、灯光聚焦的舞台好似在暗示:将一切感受交给音乐。在这里停留一晚,炫技般的五重奏在音律出现的刹那,便能激荡起思绪的涟漪。时而摇摆的现代旋律,时而悠然的古典演奏,林肯爵士上海中心的视听享受是富有层次且循序渐进的。
饮酒不是这里的主旋律,爵士乐演出的登峰造极足以让人沉浸其中。当然林肯爵士上海中心还有着作为专业爵士乐“制造者”的金字招牌,不断推陈出新的爵士音乐剧,让客人身临其境徜徉音海。等待周末的时间缓慢如往常,但在林肯爵士上海中心的数小时间,片刻短暂。
从街区性的“小打小闹”,到登堂入室的专业演奏,当爵士乐重新在户外奏响,优雅毕现,自在畅快。位于都市楼宇中的静安公园如同隐世秘境,忙碌的生活节奏被绿荫阻挡在外。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在此起舞、久坐,皆是自由松弛的气息,爵士乐也在此愉悦摇摆。
每逢五一假期,静安爵士音乐节总是如约而至。往年在JZ School的承办之下,不少新兴且富有创造性的爵士乐队,在这里尽情展现演奏才华,歌曲的风格也在闲适的氛围下自由多变,观众能听到R&B、流行于爵士元素的融合改编。或想在午后随着节奏自然摇摆、或想趁着阳光与旋律静躺一个下午、或想来一次城市写生的人,都能在爵士音乐节中找到舒适地带。
在延安西路一隅的哥伦比亚生活圈,改造后的老建筑焕发新生,以上生新所公共开放空间重新活跃在上海的城市生活之中。在海军俱乐部的泳池边、在充满西班牙建筑特色的孙可别墅内,时常举办秀场与展览等活动,年轻人或自发到此,度过短暂的闲暇时光。爵士乐的街头演奏也随着热爱爵士乐的年轻人们出现于此。
上生新所偶尔会以城市新舞台之名举办爵士乐快闪,但更为常见的,是演奏者于室外闲逛的、于树下乘凉的、于端着新鲜咖啡的人群前即兴开唱。一切仿佛自然发生,萨克斯中夹杂着鸟鸣声,歌声中隐约有欢笑声,自发而来欣赏,停留片刻离去,一种松弛浪漫的生活节奏,正由爵士乐、路人于这个城市一角悄然形成。
爵士为日常生活拂去尘埃。上海这座城市,飘散着喧闹活泼的曲调,簇拥着摩登与喧嚣的欢愉。但我们依然能看见烙印在上海时间长河中的爵士气息。从外滩走向梧桐区,再去往城市更深处的角落,爵士乐的音律依旧会在你想要与上海同频共振的时刻出现。无论是有意推开爵士酒吧的门,还是无意听见爵士乐的奏响,何不试着停留片刻,跟着音乐绘一幅属于爵士乐,属于生活的“地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