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8324559

龙8long8,新闻网站记者博客研究

  从2002年“blog”被翻译成“博客”至今,博客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新鲜。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博客概念的普及,博客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继E-mail、ICQ、BBS之后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它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博客种类多元,内容多样。名人博客、草根博客在博客的世界里竞相绽放光彩。而在众多博客中,有一类博客不容忽视,即记者博客。笔者认为,记者博客具有与其他网站竞争的独特优势,应将其打造成一张闪亮名片。龙8long8手机登录

  记者博客是专业媒体与博客圈汇流的代表领地。人民网开设记者博客频道,代表着专业媒体与媒体圈开始展开汇流。作为专业媒体,人民网与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博客大巴等独立的博客网站有着显著的区别,其涉足博客圈是以频道提供博客托管服务为表现形式。专业媒体与博客圈本属于不同的两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系统,但这二者在互联网上汇聚到一起,并迅速发生反应而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地,人民网记者博客频道就是这个领地的显著代表。

  首先,人民网开设博客频道,提供博客托管服务,是人民网与博客圈在媒体层面的一种汇流,博客就此被纳为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体系。专业媒体从而拥有了两种信息生产方式,一是专业媒体记者的内容生产,二是业余人士即普通网民的内容生产。普通网民在给网站贡献访问量数据的同时,也通过博客贡献个性化的信息,成为专业媒体的独家内容,是网站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人民网在提供博客托管服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出该博客频道独有的“本报记者”博客,让大量的专业记者成为博客,这就让人民网与博客圈在个体层面也展开了汇流。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记者在为专业媒体制作内容时,是以专职记者的身份、代表组织进行生产;而当他们在博客主页上发表文章时,是以自由人的身份、代表自己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以专业记者和自由人两种身份,投身于专业媒体和博客圈这两种信息生产和传播体系。记者投身博客圈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具有良好的写作素养、采访技巧和信息资源,“懂得如何采集合格信息,寻找新闻的多个来源,验证和确认新闻报道,更懂得如何使报道做得有人情味又避免贩卖他人痛苦之嫌。”[1]

  记者博客是呈现新闻事件的另一个场域。2008年2月19日,新华社记者姚大伟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了一篇日志《记者亲历:冰雪灾区行》[2],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后来这篇记者手记被刊登在《人民画报》上。虽然没有报纸转载,但还是被网民发现。网友们用自己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从时政论坛到小区论坛,从汽车论坛到游戏论坛,从大型社区到个人博客,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背景的网民在不同的网络空间阅读、评论同一篇帖子,关于总理的帖子。”[3]姚大伟的这篇手记无法通过传统的新闻稿或者通讯稿件在专业媒体上刊登,但博文是不被限制的。不限体例、不限篇幅,甚至可以突破供职媒体的“把关”,在记者博客这个可以被视为“补充的表达管道”里,记者变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呈现其所供职的媒体无法刊出的新闻生产过程,呈现记者真正的生活与新闻生产背后的故事。记者博客已经俨然成为呈现新闻事件的另一个场域。

  人民网记者博客频道涉及的内容大致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记者自己的生活趣事和生活感受;二是记者对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阐发的评论;三是发布自己已经发表过的一些代表作品;四是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通过与其他网站的记者博客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人民网记者博客在内容方面还有广阔的开拓空间,比如记者可以将博客作为稿件的“第二出口”,把未刊发的新闻作品写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补充报刊中没有完全涵盖的内容,如被删节的内容、后续的反馈报道、新闻背景、花絮等等;发展“新闻背后的故事”,详细介绍自己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的;公布新闻报道选题,将博客作为征集新闻线索或者相关事实的一个渠道等等,真正将人民网记者博客频道打造成“原汁原味”呈现新闻事件的一个场域。

  博客具有个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使博客的新闻传播呈现自由、开放的形态,本质上更有利于信息和观念的自由传播,博客从而成为发布和传播新闻的良好载体。记者博客是“典型的传媒杂交的产物”,[4]融合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优点。由于开设博客的门槛很低,加上传统“把关人”的缺失,一般博客的公信力往往大打折扣,而记者博客能够克服由于非专业化带来的可信度较低的缺点。无论是对于记者个人,抑或是新闻网站,发展记者博客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大行其道的当口,记者博客该如何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记者应充分认识开设博客的意义并自觉加以发展。无论是对于记者个人的职业生涯龙8long8,还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事务,记者开设博客都是意义非常。例如记者能够及时听到来自网友的反馈,更好地设置议题;及时掌握大众的心理,随时调整报道角度和技巧,从而真正做到服务大众等等。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杰伊·罗森是“公共新闻”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并积极推动“公共新闻”和“参与式新闻”融合与发展。他认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报道新闻,还应该承担更积极的角色,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用“博客”身份参与采访报道,是记者践行“公共新闻”的有效且可行的方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开设博客不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要持之以恒用心经营。

  记者在运用博客时应充分开拓内容范围。博客是受众主导的信息阅读,谁能使信息更贴近受众偏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谁就能获得信息传播的优先权,获得更多的受众,更广的信息覆盖范围。因此,记者在运用博客时应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充分开拓内容范围,提供给受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前文对笔者所观察的人民网记者博客作过分析,其涉及的范围暂且比较狭窄,形式比较单一(文字+图片),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文本。所以,记者不仅要丰富博文内容,也要丰富博文形式,采用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手段构建信息的立体式多媒体发布和传播。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提供过这样一个可供思考的案例:“汤姆·彼得斯在中国名人扑通扑通下水开博之际,他早已经是一位资深博客了。他的博客里面有什么?当然有日常的生活、随笔和工作记录。但是,更有无数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好东西。比如彼得斯在各个活动中演讲的PPT文件,有他大量的PDF免费的宝贵材料。这些东西看起来甚至比他的书还过瘾。这些精华内容的分享,远远超过了一个写书者的层面。”[5]这给记者博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人民网记者博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社会、教科文卫、文艺、评论、国际等,如果每个记者在发展博客时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提供自身领域内尽可能丰富有用的信息,记者博客这种“个人门户”将变得异常精彩。

  记者在博客书写时应确保内容真实。记者的身份很特殊,不同于草根博客,不能像一般博客一样随心所欲,他们必须顾及传媒的利益。实际上,不管记者多么小心地把他们的私人活动同他们与传媒的职业关系区分开来,局外人还是可能把它们看作是紧密相联的。这种难以割断的联系就要求记者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传播信息应保持理性和克制。人民网记者博客采用的是实名制博客,“实名制”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记者在发布信息时会更加注重真实度,也让信息的可信度在网友心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记者在发布信息尤其是发表言论时,可能会更加小心,以免触及其供职媒体的“禁区”,显得“战战兢兢”,触不及要害。但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内容真实应该成为记者在发展博客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记者应与受众在博客中保持有效互动。人民网博客平台机制设计让网友与博主的互动都能留下记录,比如多少人阅读文章、引用文章、评论文章、支持文章(顶),以及不赞同文章(埋),而这些机制的中心思想都是为了博客的书写者和使用者未来的良性循环,鼓励博主继续创作。网友的阅读与评论能给博主产生激励作用,相应地,如果博主能够及时回复留言也能给网友产生继续关注博文的动力。观察一些记者博客,网友的留言和评论远远超过记者的回复,这不免会使网友失望,以至于流失网友的关注度和点击量。因此,记者在使用博客时还需用心维护,建立与网友的有效互动,保持网友长久的关注度。

  [1]霍华德·瑞恩高德:《未来网络社会的社区发展》,载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彭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4] 谢清果、张苹:《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及其价值》,载《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版。

Copyright © 2012-2018 龙8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37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