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一则被炒的沸沸扬扬的“照片泄密案”,此案中主题照片就是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下面这张:
照片中,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日本情报专家据此解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衣着判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并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悟出,整件案件并非经过我方破获而是在日方中标后(以及综合从日本方面传递过来日方情报专家活动轨迹、相关文字)经过推论而得出的泄密案。
其实,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上的那张“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只是“泄密案”的开始,真正让日方中标的主因是之后日方情报人员在东北的窥探工作及后续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关刊物上的相关报道和照片。
1959年9月25日,中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十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1964年1月25日,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月底,新华社记者带着“北京的特别嘱托”悄悄来到大庆。“那时大庆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一直用秘密称号‘农垦场’,仿佛关押犯的地方。内部则叫‘松辽勘探局’。”
1964年2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并在中发[64]78号文件《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决定对外公开宣传大庆油田。
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华社记者袁木、《人民日报》记者范荣康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
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并将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人民日报》的报道出来后,日本人开始考虑:大庆油田究竟在中国东北的哪里呢?
不久,《中国画报》刊登了那幅著名的照片。日本人便从王进喜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地处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东北地区,大概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发现,龙8long8手机登录从东北开过来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测量火车每百公里的降尘量中得出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结论。
1966年10月,日本情报机构又对《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有一句“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开始的”,并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说明中判断,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对王进喜的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子,看到一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抛到太平洋去!”
“马家窑子”龙8long8、这窑子、那窑子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对地名的称呼,日本人更加确信大庆油田在东北。日本情报机构从伪满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子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10公里处。
日本人从一篇报道王铁人1959年国庆节在广场观礼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铁人还在甘肃省玉门油田,以后便消失了,这就证明大庆油田的开发时间自1959年9月开始。
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中国画报》第一期的照片上看到大庆油田炼油厂的反应塔,从反应塔的扶手栏杆(一般为1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断,该反应塔的直径大约为5米,从而推断出大庆炼油厂的年加工原油能力为100万吨。而在当年大庆“已有820口油井出油”,年产原油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可增加到1200万吨。
通过对大庆油田的位置、龙8long8手机登录规模和加工能力的分析,日本决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必然会感到开采和炼油设备不足,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轻油裂解设备。
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大庆油田的开采及炼油设备方案时,日本的设备以其有现货、符合中国实际生产能力而一举中标。
综合以上文字分析,当年的“照片泄密案”并非仅仅根据一张照片就完全解开了大庆油田之谜。实际上,他们是综合运用了各种资料才最终作出科学判断。这张照片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突破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