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8324559

龙8long8,《点石斋画报》的科学传播

  如果你看见用线条画逼真地表现飞艇上天、飞机在空中进行飞行表演,或者摩天大楼巍然矗立、巨型大炮安放在要塞等画面龙8long8,你能想象这出现在100多年前的中国传媒上吗?那可是“老佛爷”坐镇紫禁城的年代。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在那个号称晚清的封建社会末期,科学文明之光冲破古老帝国的阴霾,亮起了最早的曙色。

  《画报》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是中国早期石印画报龙8long8。旬刊,随上海《申报》附送。每期8幅,为吴友如、王钊、田子琳、张志瀛、周慕桥等苏州籍画家所画,由吴友如主要负责,内容有时事、科学发明、社会生活等。部分作品对清朝腐朽统治、帝国主义侵略以及人民生活疾苦,有所揭露和反映,也有不少涉及社会风情、民间习俗。

  从创刊到停刊,为期14年,《画报》共发表了4000余幅作品,共出44部528册。停刊后,光绪末年曾由《申报》馆出过合集,每部20大洋,现已成为稀世珍本了。《画报》的重印本如今有多种,并不稀罕。据熟知内情的人讲,这份100多年前的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业已成为不同学科研究者深入发掘的富矿:有人视为晚清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从中窥探清末民初的民俗民风;有人以图文并茂为切入点,探索近代中国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也有人对吴友如等画家参照西方透视画法,开一代新风饶有兴趣,探索近代文人画风的嬗变于是围绕《画报》的研究也如“红学”一般,日渐形成一门涉及多门类的学问,这倒是很有趣的。

  日前翻检《回眸晚清》,该书副标题即是“《点石斋画报》精选译评”,全书大体将《画报》的内容作了粗略的分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有关“中华域外的新知”,即科技发明。吾生也晚,不知100多年前的报纸如何报道科技发明,《画报》至少满足了我的好奇。

  我大体上看了看《画报》介绍“域外新知”的内容,还是为它的敏锐独到的眼光而啧啧称奇,因为对于当时最新的科技发明,特别是用于民生的科技成果,《画报》都作了及时的报道,例如在现代交通工具方面,多次报道了载人气球和搬运重物的气球,对各种飞行器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如美国芝加哥有人发明的载200多乘客的“飞舟”(“飞舟穷北”);法国人制造的飞车“能在半空中行走如飞”(“妙制飞车”)。对于关系国防的坚甲利炮的消息,《画报》也很关注,诸如英国当时正在建造的载重量1万吨的铁甲舰(“铁甲巨工”);由阿姆斯特朗厂制造的8尊巨型大炮,运抵上海的消息,都及时作了报道,特别提到“前几天在码头上卸载,每提一炮上岸,船身都为之浮起,可见巨炮之重”,现场感极强。

  涉及民生最为关心的一个方面,是先进的西方医疗技术的传播,在这方面,《画报》功不可没。它所报道的X光透视检查、剖腹产、输血与洗肠、尸体解剖等等,这些以典型案例解析西方医学的新闻,无疑是向大众普及了现代医学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期间,《画报》及时介绍法国人阿鲁莽过发明的以火车牵引的巨型观光车,循游会场(“游观台”)。龙8long8手机登录这大概是当年中国对巴黎万国博览会为数不多的新闻报道吧。

  纵观以上介绍,总体而言,《画报》的科技报道相当精彩,相当前卫,相当成功。如果考虑到《画报》并非专门报道科技新闻的报纸,加上当时消息来源有限,缺乏新闻图片,采用图画来表现闻所未闻的科技新闻,难度是很大的。因此,现在看来,个别报道有所夸大或失真,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认为研究中国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不能忽视《画报》的贡献,进而也衍生出一个新问题,不能忽视晚清这个历史时期。

  另外,“窥豹斑”,从《画报》的科技传播,不难看出他们面向世界、充满自信与进取心的开放心态,这一点特别令人鼓舞,令人遐想不已。这与当时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吧。

Copyright © 2012-2018 龙8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37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