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8324559

北京印刷学院办学

  龙8long8唯一官方网站为了总结历史,激励后人奋发前进,特别邀请了多位当年在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中央工艺美院印刷工艺系和北京印刷学院建立初期从事印刷高等教育的老同志,共同写下这篇具有史料性的回忆录。

  1958年秋,我国成立文化学院,属文化部管理,黄洛峰任兼院长。学院确定先从轮训文化系统干部入手,1958年~1959年举办了研究班和轮训班,并决定组建7个本科系,其中包括印刷工艺系。

  黄洛峰院长非常重视和支持印刷工艺系的创建工作,亲自筹划了1959年4月开办的文化学院第一期印刷研究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印刷厂厂长以及大型印刷厂的车间主任和技术科长,学期将近一年。这个研究班打破了书刊印刷厂的界限,它包括来自报社、轻工、证券印刷业等各方面的学员,共有62人。该研究班的学习内容有:形势政策课、马列主义理论课、印刷专业技术报告和交流总结经验等,邀请包括印刷科研、技术、器材等方面的专家作报告,通过学习交流经验。当时由刘同井、丁仙宝、万铸组成班部,刘同井为主任。实际上,开办这个研究班的目的,就是为建立印刷工艺系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准备。

  与此同时,黄洛峰院长还多次与印刷出版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座谈,研究建系方案,商定由各大单位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60年8月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此后多次召开会议。该委员会由13人组成,万铸任秘书,由黄洛峰院长亲自主持。委员会作为指导印刷工艺系建立建设的组织,成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印刷科研部门和中央系统、军队系统、证券印刷部门、北京市大型印刷企业的一把手,负责审议印刷工艺系教学计划,对该系提出重要建议,并在人力物力及教学实习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实践证明,这个教学指导委员会既是院长的参谋部,又是印刷工艺系的有力后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60年,正式筹建印刷工艺系领导班子,经与各方协商,调新华印刷厂副厂长、工程师郑德琛,军事出版局535工厂副厂长陆振声,莫斯科印刷学院留学归国生魏志刚和熟悉印刷界情况的万铸等同志,组成系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由出版局印刷处处长张榕兼任系主任,郑德琛、陆振声为系副主任,魏志刚负责教学组织,万铸为秘书,协助行政工作。1961年又调哲学教师杨庥同志任该系党支部。

  1960年,印刷工艺系成立后,于当年在各省市新华印刷厂经过本系统内部考试,共招收40名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大都有技术实践经验,文化程度大部分为高中或相当于高中。该班于1960年9月5日开学,称为60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学印刷本科专业的诞生。从此,中国第一个大学本科专业的印刷工艺系开始了边建系、边教学的艰难路程。

  1961年,为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8字方针,上级决定将文化学院撤消,经黄洛峰院长与上级和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将印刷工艺系保留,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之时,文化学院在人力、物力、图书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1962年初,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正式迁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此时,郑德琛为系主任,陆振声为党支部兼副主任,杨庥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党委宣传部长,随系调入的教职工共28人。印刷工艺系进一步完善了60级教学计划,学制为5年,培养目标针对当时印刷行业的实际,确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平版印刷技术人才。教师的来源有三方面:一是由原苏联留学归来的魏志刚、谢普南、魏瑞玲、刘凤官和曾在美国实习留学的系主任郑德琛担任专业课教师;二是由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瞿泽礽、范渊,以及其他单位调入的石怀恩、邹信然、陈植昌、鄂罗滢、贾佩珩等同志任基础课及外语教师;同时聘请了印刷行业的一些专家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任专题课教师。大部分课程都是由教师自编讲义,一部分采用通用教材。实验室和实习车间,都是白手起家。由文化部支持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实验、实习用房;实验与实习设备的购置和建设,都是由各科教师和工人师傅亲自动手建立起来的,可以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1960年~1962年,先后从各印刷厂调进的有技术工人辛玉华、赵香明、孙延彭、李化题、蒋式澄和管理干部刘启谦,由他们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和完成部分印刷任务。

  因国家经济困难,1961年、1962年印刷工艺系未被批准招生。但1962年在北京开办了一个在职业余印刷专修科,在北京各大印刷厂招收学员30名,业余时间授课,直至1966年学员进行了毕业论文撰写,以后按教育部规定颁发了大专证书。这批学员在各自岗位上都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

  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被批准恢复招生。1963年通过高考,录取21人。

  1964年、1965年两年招生分别为15人和35人。1964年入学的同学选自该年高考。1965年招收的同学部分选自高考,部分由全国各地印刷厂选送,经本系统内部考试入学。

  因教学班次的增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陆续由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支援调进了教师张士元、林素兰、刘淑秀、陈士文、周保中、郭艾芳、陈赫;由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印刷工艺系担任教师的有石爱之、黄亚声;实习工厂增加了王国成、许德荣、佟世金等。

  1965年,第一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设计选题都是结合当时印刷业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问题。由郑德琛指导的毕业设计课题胶印新版材研究还参加了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展览。1965年夏,第一届学生毕业。高永清、刘育祥、金银河、齐衍沛、朱纯磊、杨庆堂、束钟英、张柏青留校任教。

  1968年,按照上级决定,1963年入学的同学全部被分配到北京市印刷机械修配厂,3年后又分配到各印刷厂工作。

  1970年,按照上级决定,1964年、1965年入学的学生和大部分教师下放到石家庄部队农场,直到1973年学生分配以后,上级决定教职工回京返校。此时,教师们积极加强自修业务,准备课程。

  1973年,中央有关部门为了解决我国出版彩色报纸的问题,由当时的国务院出版口组织有关印刷单位组成了东北、华东、华北、西北4个调查组,调查当时中国印刷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郑德琛、陆振声、魏志刚、刘育祥参加各地各组调研,并参与撰写了对我国印刷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建议报告。

  1974年,为实现电子分色机的研制,由当时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京仪器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技术人员与教师为主组成近百人的科研队伍,印刷工艺系有周保中、陈士文、魏志刚参与此项工作。该项成果获1978年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周保中等三位同志组成的小组获轻工部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奖状。

  1975年,根据当时上级有关精神,提倡高等院校与工厂联合办学,印刷工艺系与北京印刷二厂开始联合举办了工学班,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人员有谢普南、张士元、黄亚声、朱纯磊、石爱之等;同期还与青岛印刷厂联合举办了工学班,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有高永清、杨庆堂、张柏青、辛玉华、瞿泽礽等。

  截至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共培养了本科生109名、大专生30名,他们的大多数人都在20世纪十年代成为我国印刷战线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其中还涌现出业内较有影响的印刷业行政领导以及企业、科研、教育领导岗位的出色人物,他们在推进中国印刷业的改革振兴和印刷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1977年恢复高考,印刷工艺系也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他各系一样,派出教师到各招生点进行高考录取工作。当年招收印刷机械专业学生36人,称为77班。就在招生后不久,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调万铸、高永清、魏志刚3人,到出版局参加起草向国务院报送的建立印刷学院的报告。起草人在收集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印刷高等院校有关材料之后,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写出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包括学院建立8个专业的规划。

  1978年夏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继续招生,这个班称为78班,专业方向为印刷工艺,共有42位同学。

  1978年9月28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当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印刷学院。

  1979年6月11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决定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筹备处临时领导小组,成员有石夫、张指南、栾慧斌、陆振声、杨庥、郑德琛,石夫任组长,张指南任副组长,这标志着北京印刷学院的建院启动。

  随后,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王益和史育才同志的主持下,组织印刷工艺系有关人员在北京郊区选择校址,最后确定校址在大兴县黄村。

  1979年11月30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轻工部有关部门领导出席的交接仪式上,正式宣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由轻工部移交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印刷工艺系的干部教工和在校学生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整体编制转到北京印刷学院。

  1981年3月,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宣布了北京印刷学院的正式领导班子。从此,北京印刷学院一代代的领导集体团结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克服各种困难,跨入了建设印刷学院,发展印刷工程学科,把北京印刷学院建成全国出版印刷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新阶段。

  这篇回忆我国印刷高等教育在艰难环境中创建与成长的文章,是当年亲自参加这些工作的老同志们极其认真地回忆和查找历史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整理和集体审稿而成的。因此,这是一篇真实记录我国印刷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建立到成长发展的史料性文章,它也是一篇记录了我国老一代干部和教育工作者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忠诚敬业精神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北京印刷学院50周年校庆之际,回顾我国印刷高等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而激励后人在21世纪的中华民族振兴事业中更加热爱印刷教育事业,更加奋发努力地工作,排除万难,为中国的印刷高等教育事业走到世界前列做出卓越的贡献!

  原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副主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党支部兼系副主任陆振声亲自书写和查证资料、并主持本稿的讨论和终审;原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教学负责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教师魏志刚审阅和修改;原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秘书、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干部万铸提供资料和审阅修改;原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党支部、原中央工艺美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庥审阅;原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60级学生,原新闻出版总署技术发展司司长高永清补充、修改。原北京印刷学院首任、院长王里审阅。

  (夏林英原北京印刷学院适性研究市级重点试验室主任,1963级校友;俞向东原印刷工业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63级校友)

Copyright © 2012-2018 龙8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37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