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中科院创新工程的第三个举措是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路甬祥院长决定趁热打铁,进一步从组织上解决问题。2005年,在知识创新工程即将进入三期之际,中国科学院做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构建矩阵式、网格化管理运行模式的决定。
路甬祥:创新体制,应该跟它的这个创新工作的性质,跟它创新工作的特点,应该相一致,你比如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它可能主要要发挥人的这个创造性,包括个别科学家的创造性,那就是政府能做的,主要是选择一些重点的领域,选择一些好的团队跟好的人,给稳定的支持,少去干扰他,让他能够专心的探索,有所发现,当然这种知识呢,他在研究过程当中,如果有了突破有了进展,我们要及时了解,及时跟踪知识,增加它的当量,但是对于战略目标很明确的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是面向重要的科学的战略需求的,需要比较大投入,比较跨学科的团队系统的项目,那可能要组织某些项目的前沿,成功的比如像航天,就因为国家有航天计划,把人才牵引在一起,然后大家通力协调,结果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解说:凭借着多年对科技工作特性的研究,路甬祥把科技科技创新活动分为领域前沿探索、方向性任务和重大任务三个层次,并形象地比喻为从小泡泡、中泡泡成长为大泡泡,这就是科学院人常说的“泡泡理论”。据此,科学院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调整。
潘教峰:科技创新工程三期以后呢,特别是06年开始,06年提出要搞科技创新基地,这个概念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它实际上是适应了科技发展,这个越来越综合的这样一个大的这样一个走势,我们说学科是一个经,需求是个纬,一经一纬不就构成一个网络吗龙8long8,科学院学科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以研究所的形式来布局,所以在经这条线上体现为更多的是研究所,这个纬呢,就是需求,那么在需求的领域当中我们围绕着需求就创立了科技创新基地,所以为什么叫做矩阵式网格化呢,就这样来的,一经一纬学科和需求交叉,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一个科技管理的模式。
何亮亮:我们知道您是纳米科技的科学家,其实很多观众不是很了解,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不太了解纳米科技,在我们整个科学技术中间的作用,以及当前我们中国在纳米科技方面的发展。
白春礼:这个纳米科技实际上是一个很新的领域,纳米科技实际上是研究一个在纳米的尺度,就是1到100个纳米这个范围之内物质的性能,甚至操控,它的原子分子,利用纳米尺度特殊的性质制造有特殊功能的产品,这个领域是很新的,又是交叉的学科领域,我们国家实际上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就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比较多,最近我们科学院还有一个新的纳米技术很好的应用,叫纳米绿色制版技术。
宋延林:我们知道就是从数字化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信息的存储或者显示都可以以0和1这样一个语言的形式去表现,对印刷品来讲,就是有图案的区域我们认为它是1,空白的区域是0,在硬板上它怎么区分这个0和1的性质呢?实际上在硬板上它是靠亲油和亲水这两种性质区分你是图文区还是非图文区,我们的做法就是怎么样在一个板材上不通过感光成像的方式呈现这种0和1的差别。
白春礼:现在目前全世界采用的所有的制版的技术都是通过一个感光的膜,通过感光以后,然后进行暴光,定影,来进行处理,最后做成一个模版的印刷,全世界都是这样,但是这样一个方式,并不是一个绿色的,它造成一个污染,因为你感光,要进行化学的处理,不管是一次处理,还是两次处理,都造成很多废水,包括银,废金属的浪费,我们利用的纳米技术把中间所有的化学处理过程全部去掉,一步就是图象直接就印到这个版上,这个就印刷了,一次性,大大地节省了中间过程,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成本降低,更关键的它又是个绿色的技术,没有污染,没有废液的排放,这个技术就利用了纳米技术。
宋延林:这个原理很简单,你在一个亲水的版上面,你打上去一个亲油的图案,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要实现起来还是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那么其中之一就是图案区和非图案区它必须有足够高的一个反差,也就是说你亲油性和亲水性之间不能是模糊的,如果是模糊的印刷上会造成脏版,……,那么要实现这个足够大,……,就要在上面构造一些特殊的纳米尺度的微结构,那么靠这种微结构的微()的作用实现这种亲油性和亲水性的反差的增强,通过这种增强,保证这个印刷的精度和它这种印刷上一些基本的对这个不起脏的这种要求。
解说:经过五年多的试验,纳米印刷技术的中试获得了成功,如果说王选院士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那么纳米印刷技术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弃暗投明。
白春礼:如果这个技术能够推广开来的话,我觉得这是纳米技术对印刷产业一次性的变革,我认为它的这个影响力可能不低于王选院士发明的激光照排这样的影响力。
解说:2007年,唐山南堡发现了大油田,总理说他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在中科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戏称,这是个算出来的大油田。
李国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那个油田靠海边已经打过一次油了,打完以后基本块打不到了,因为没油了,打算就要撤了,但是当时就是,原来那个打油的时候是用两维的一种技术,就是地阵的勘探数据,不算深度,没有三维算的,计算量比较小,算出来那个油田,因为油田中间它这个哪里有油,可能差几公里,差几十米,这地方打下去就没油,换个地方就有油,不是说一片油哪打都行,要算得很准的,这个油在哪可以打出来,后来他们就用那个曙光计算机,一部分放在南铺油田前端,一部分是在涿县,有一个计算中心,拿这个曙光机继续算,这次改成三维,就算这个计算量大很多倍,这个高性计算机就可以算,用微机什么算要算几年甚至几十年才算出来,一算,算出一个大油田出来,龙8long8手机登录两维以为没有了,三维发现小缝发现油层比较少的加起来还是有十亿吨,就是打过油的地方还有十亿吨。
解说:曙光计算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战略计算机。它是从这台现在看起来有些寒酸的曙光一号机起步的,当年,研制这台机器的团队在美国“洋插队”了十个月。1995年,曙光一号通过鉴定,接下来,曙光1000、2000、3000、4000、5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相继问世。性能不输于任何国际知名品牌。
孙凝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那么经过这将近二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国产的高性能计算机,应该占据了中国现在这一类高端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很大一块市场空间,已经完全可以和这种国际品牌,最好的国际企业的产品,进行竞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和进步,而且我们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制订市场的这个游戏规则,原来是国际企业来制订游戏规则,中国的用户没有选择权,别人定的游戏规则,你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玩儿,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制订游戏规则,所以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这样的产业。
解说:创新工程实施之后,在不断更新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同时,中科院计算所又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cpu——龙芯。
王健:这款是我们最早的龙芯一号处理器,也就是国内第一款的推用处理CPU,它的工艺是0.18微米,功耗是0.5瓦,主频是260兆赫兹,向能相当于奔腾二的水平,这款是我们用0.18工艺使显得龙芯二C,它的主频达到500兆赫兹,功耗只有0.5瓦,性能跟中等的奔腾三相当。
李国杰:现在我们龙芯它目前是做两条线,国家叫大中小,大芯片,中芯片,小芯片,龙芯将来影响比较大的,也比较容易推的,反而是大芯片,我们明年就做八核的,到八核跟国际上就同步了,明年英特尔也卖八核,将来八核出来之后,为什么买你的,不买英特尔买你的,第一我的功耗比他小得多,现在世面上卖的四核的,功耗至少有50瓦以上,我们这个芯片只有十瓦,这个功耗还是很重要的,像腾讯公司每年交电费都五六亿人民币,我们一省电以后,人家五十我们一十,原来五六亿,现在交一个亿了,那是很大一笔节省,功耗比较省,另外就是我们价格比较便宜,还有很多优点,所以应该说,将来我们四核八核芯片出来以后,龙8long8手机登录这一块我估计推起来会相对比较顺利。
何亮亮:合理的资源配置、灵活的用人机制、宽松的科研环境、不断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如今已经收到显著效果,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工程使中科院焕发出新的、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