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8324559

龙8long8回眸《良友》画报凝视一代容华

  龙8long8唯一官方网站说起《良友》画报,许多人首先会想起的是那些极具个性的封面摄影,在如今看来,依旧摩登时尚,让人过目不忘。1926年,《良友》画报创刊于当时的北四川路,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北路。在时隔近百年后,《良友》画报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始发地:日前,一场主题为“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图鉴”的展览正在沪上海派潮流新地标“今潮8弄”举办。

  正如此次的策展人——文艺评论家、纪录片导演孙孟晋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次忆旧,这是向未来的眺望。”《良友》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之一,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就像它第一期刊登的电影的名字《一串珍珠》,我们发现,串起任何一条线索,都令我们体味到现代文明经久不衰的气息。图鉴,不仅是此次展览的呈现方式,还是都市文化的一次当代构建。

  “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图鉴”展览分三个部分:凝视:女性魅力的完美诠释;虹口,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北四川路的上海摩登:重绘都市文化。

  除此以外,夜间8条弄堂中的户外投影也延伸出复古摩登的设计感,既汲取了《良友》画报中近现代美术风格并进行当代设计转化,又着重展现了即将到来的江南雨季的氤氲柔情气息。另有一系列与《良友》画报及海派都市文化有关的名家讲座,深入浅出地探讨海派生活与摩登纪事,而讲座分享间,穿插上海评弹团“海派评弹研习所”的特别演出,包括根据名家诗文新创作的弹词开篇。

  选取了胡蝶、阮玲玉、徐来、王汉伦、严月娴、顾兰君、陈云裳和黄柳霜等女明星,以及富有才情的画家陆小曼和关紫兰的封面照。《良友》的女明星封面照为日后时尚杂志开拓了审美的方向,注重健康向上的格调,同时又充分表现女性丰富多彩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早期中国电影的两大明星胡蝶和阮玲玉多次上过《良友》封面,她们是从虹口起步的,胡蝶为当年落户虹口的中国三大电影公司的“天一”主演了公司早期八部电影中的七部。至今,胡蝶曾经居住过的余庆坊依然保持着有烟火气的市民生活景象。

  据介绍,《良友》画报对女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肯定还贯穿在整本杂志中,如“新女性”的专稿,是对当时职业女性的浓缩,有电话话务员、美容师,更有航空飞行师;以胡蝶为模特的“时装的来历”专题,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时装从设计到生产的流水线过程;关于“绿水池边的日光浴”,体现了现代女性富有活力的一面;还有一幅摄影大师郎静山拍摄的黎莉莉《体育皇后》的照片,显示了女性健康而可爱的气质,而杂志的题注倡导运动的目标在于参与。这就是《良友》青春常驻的秘诀,它既是时尚先锋,又有正确的世界观。

  同时,我们可以读到一代文豪在《良友》上赞美女性的文字,如茅盾的《春来了》:“春来了!太阳是暖暖的,风是软软的。摩登姑娘伸一个懒腰,看着那好景的艳阳天。”还有,施蛰存的《春阳》和丁玲的《杨妈的日记》都以女性为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下较为有趣的一笔。

  细细凝视近百年前的《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最后只能以“惊艳”的观感来形容。无论是端庄与冷艳,还是优雅与妩媚,都是女性魅力的独特书写。在今天,这又超越了审美意义上的欣赏,是真正独立的永恒美好。

  上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繁荣,离不开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其中包括影院和电影制作行业的发达。

  在《良友》第61期上,登载了一组当年上海的影院照片,集中了最五光十色的娱乐场所。虹口几乎是上海影院的半边天龙8long8。在1930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增订上海指南》收录的全上海25家影戏院中,虹口就占了11家。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虹口保持着多个“上海第一”的称号,礼查饭店(后浦江饭店)曾经被确认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1897年5月22日,也是电影诞生不久的时间,现在看来,礼查饭店至少是中国最早放映的场所之一。围绕着北四川路周围,上海最早的几家影院都开张于此,其中包括西班牙人雷玛斯创设的虹口活动影戏院和维多利亚活动影戏院,葡籍人郝思倍兴建的爱普庐影戏院等。

  鲁迅是一位超级影迷,他1927年定居虹口之后,在上海影院一共观看过144部电影,共计155场次。包括虹口的百星大戏院、上海演艺馆、奥迪安大戏院、国民大戏院、融光大戏院等,都留下了他光顾的足迹。

  此次展览设计师特意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北四川路地图,标出周围星罗棋布的影院位置,这弥补了城市空间在设计陈列上的缺陷。曾经在公益坊(今潮8弄前身)和友人一起开办水沫书店的作家施蛰存如此写道:“某某路(指北四川路)会比南京路更热闹,越界筑路永远会筑过去。”这有力地证明“东方巴黎”不仅在外滩和南京路,也在北四川路声势浩大地奏响不凡。

  纵观《良友》画报“活色生香”的版面,和电影的紧密关系始终不变,除了刊登最新的电影剧照及介绍外,经常在漫画等栏目中向电影投以深情的一瞥,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的漫画作品《摄影场的形形色色》,将他熟悉的片场生活做了栩栩如生地刻画,令人忍俊不禁地感叹中国早期电影的艰辛和执着。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是当年《良友》匠心独运的系列栏目,约请文学名家写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茅盾写证券交易所、郁达夫写茶楼、洪深写大饭店、曹聚仁写回力球场、穆木天写弄堂……这都是风行不衰的都市生活方式。其中诗人穆木天在《弄堂》一文里精准地描写了上海市民生活场景:“有一些弄堂,是具有着浓厚的氛围气的。那里住着典型的说‘阿拉’话的人家,在过着典型的地道生活。”

  历任《良友》主编和名编皆为人中龙凤,其中创始人伍联德有难得的雄心抱负又知人善任,第二任主编周瘦鹃是文学“礼拜六派”的代表人物,第三任主编梁得所也是叱咤风云的出版人才,加上博学的第四任主编马国亮和后期的第五任主编张沅恒,还有出任《良友》文艺书籍出版部门主任的赵家璧。可谓人才济济,又“良友遍天下”。文坛艺苑的名家纷纷为《良友》出场,凸显了画报的文化含量和格调。此次大展既注重勾勒天然原貌的市民生活,也不忘让文坛巨匠的名言发挥居高远瞩的功能,户外投影部分从《良友》杂志封面的美术字体衍生,让大师们的金句给夜色里的弄堂赋予文学光芒永恒闪烁的美感。

  《良友》的美妙之处是它的接地气,衣食住行,应有皆有。我们从鲁迅的饭局菜单中发现,那时沪上的各地菜系非常齐全。在北四川路一带,林立着新雅茶室、中有天、新亚大酒店、利男居等名店。北四川路被称为广东人的聚集地,从清末到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粤菜馆还局限在广东人居住的虹口,但从一·二八淞沪抗战起,粤菜馆纷纷离开虹口,这一点在《良友》杂志上有迹可循。勾勒都市文化,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大都市,它的风情,它的浪漫想象,相信都会给人们带来感性的肌理触感。

  孙孟晋表示,文化自信,基于它的延续性,基于它在华丽转身前的重塑。这是《良友》在虹口时尚文化新地标——今潮8弄的一次诗意穿越,它的美学诉求是当代的,是属于年轻人的。

  邀请良友文化品牌负责人胡新亮龙8long8,从《良友》画报出发,讲述《良友》在北四川路上的出发,带领观众从人文和时尚等角度,领略虹口海派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杂志创办理念的交融。策展人孙孟晋担任嘉宾主持。

  作家陈丹燕,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本次大展策展人、文艺评论家孙孟晋将从不同侧面,分享《良友》画报的女性主题。《良友》以其引领时尚的封面女郎备受公众瞩目,这是女性魅力的独特书写,也是真正独立的永恒美好,透过《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阐述现代女性在文本和艺术语境中的无穷魅力。

Copyright © 2012-2018 龙8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37249号